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糧食安全是新時期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土茲有糧,耕地健康是國際公認的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自然資源部是對耕地保護監督負有重要職責的國務院組成部門,是組織開展并引領國內關于耕地質量、耕地產能、耕地健康的政府機關。
我們認為,耕地健康的本質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耕地本體健康,土壤肥力和土壤自凈能力得以維持;二是耕地母體健康,即耕地在作物播種期足以支持作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生長,在作物收獲期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耕地受體健康,在農業耕作過程中要保證進入耕地的水、肥、藥沉降物不使耕地被污染、被損傷;四是耕地系統健康,耕地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系統所排放的物質不致對自然環境造成危害,對于系統性的能量殘余能夠完全消化分解。簡言之,耕地健康,是健康的耕作土壤、可持續的耕地利用以及穩定的耕地資源利用生態系統。
目前我國耕地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城市化快速發展嚴重挑戰耕地健康管理。我國目前正處于城鎮化過半階段,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58.52%;工業化方面也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14.6%。必須承認,我國城市化處在粗放擴張向綠色發展轉型階段,產業結構同樣處在向生態環境友好的高端產業轉型階段,城市、工業系統向耕地系統輸送大量有害健康的物質,而且短期內還會進一步增加,耕地健康狀況面臨巨大挑戰。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耕地健康。近年來,自然災害在農業方面的發生率逐年遞增,災害種類、危害程度和受損面積也逐年增大。汶川地震期間局部地區伴生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導致耕地絕對量有所減少。此次地震造成50.46萬畝耕地遭到破壞,受災耕地面積占2007年四川省耕地面積的0.49%,受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氮素、磷素、速效鉀和有機質含量明顯低于未受損的土壤,并且在短期內很難重新恢復。
不良耕地利用嚴重損害耕地健康。黑龍江三江平原從1975年到1990年期間,沼澤面積占平原面積下降了26%。新中國成立初期部分地區開始毀林開荒造地,隨后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但目前我國還有6500萬畝陡坡耕地、4000多萬畝嚴重沙化耕地在耕作,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由于長期無節制地開采地下水,以保定、衡水、滄州等地區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區形成多個漏斗群,對土壤厚度及土體構型造成嚴重破壞,衍生出一系列次生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我國化肥、農藥等現代投入品的施用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在有效利用率方面投入品大約70%滲透至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為了保障農產品非季節供應,新疆目前成為我國白色污染最嚴重區域,殘留地膜回收率低,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耕地退化、耕地板結、耕地污染等區域性生態問題日益顯現。
制度不健全難挽土壤退化趨勢。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核心制度設計依然是數量管理,耕地質量和耕地健康管理制度設計很不嚴密。耕地質量和耕地健康保護、利用、建設的約束激勵機制基本沒有建立,缺乏對影響耕地質量、耕地健康的關鍵核心指標的調查監測與評價。耕地質量、耕地健康法律不健全,獎懲制度缺乏立法保障,責任主體、管理職責邊界等缺乏制度安排和組織建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必須重視耕地質量和耕地健康保護,切實扭轉只重視開發利用田(耕地)的生產功能,而不重視呵護田作為生命共同體核心的整體功能的舊觀念。
筆者認為,耕地健康是系統健康,需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一是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與管理。自1986年實施以來,我國基本農田制度已經有了30多年的歷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更是把基本農田冠以“永久”,表明了中國呵護飯碗田、捍衛生命線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優先對永久基本農田采取分類管理,實施用途管制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高等級、無污染的永久基本農田實施優先保護;對中低等級、有輕度污染存在的永久基本農田,要安全利用,同時要加強在安全利用過程中的自然恢復和耕地健康建設,使有效耕作層變厚、使土壤有機質增加、使農田健康防護體系完善,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耕地健康的損耗,逐步提高耕地健康水平;對有中重度污染的永久基本農田要嚴格管控,直至退出農業生產。
二是拓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實施三個《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綱要》,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但是,必須承認我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依然是建設低標準、內容不完善。日本建設國家水稻田,設計壽命是40年,由于管理先進,實際使用壽命達到60-80年,而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所確定的設計壽命是10年。歐盟農地管護,已經從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對農田生態系統和農田系統生物多樣性給予了充分的考慮,而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評價國家標準還缺乏這些內容的規定。
三是深化全國耕地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完成了兩輪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目前正在開展第三輪國土調查。調查的核心內容包括耕地資源調查,遺憾的是,這項調查目前還是以國土資源利用類型和權屬調查為主,對于自然資源的質量屬性、健康水平還缺乏全面調查設計。這個缺口必須填上、短板必須補齊。
四是推動土地科技創新。中國耕地長期持續高強度利用的嚴酷現實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先進國家也不可能為我們研發這項關鍵核心技術,中國土地資源安全與管控的關鍵核心技術只能依靠中國科學家來完成。呵護耕地健康、投資自然資本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戰略科技創新工程,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切實組織實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