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很多市場預估的那般,國內如果不購買美國大豆在第四季度將出現緊缺,就算有非洲豬瘟等暫時延緩了下游需求端對大豆的消耗,但是第四季度畢竟是國內傳統的消耗旺季,加上往年從9月之后國內大豆的進口主要就從巴西轉向美國,若不進口美國大豆利用南美大豆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蛋白粕類的話,還是難以滿足國內四季度這個傳統的消費旺季,再加上大豆市場還存在很多的變數,特別是天氣炒作這一方面,下面筆者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年底大豆供應將大幅縮減
據海關總署10月12日公布的月度進口大豆數量顯示,9月進口大豆數量為801.2萬噸,環比減少12.44%,同比下降1.09%,2018年累計進口7000.8萬噸,較2017年同期減少近145萬噸,降幅約2%。據匯易網資深咨詢師莫妮卡介紹,9月進口量高于8月主要是從巴西購買的大豆數量增加導致8月港口貨物積壓,從而推遲了部分大豆抵達的時間,而這些大豆將在下一個月清關,從而使得9月進口大豆數量出現攀升。不過據相關貿易商預估的后期大豆進口數據顯示,10月預計大豆進口量將達到750萬噸,11月降至600萬噸左右,但12月亦很可能達到700萬噸,若這一預估數據成真的話,大豆供應缺口較大的情況將出現于12月之后,畢竟近年來美國大豆的到港高峰出現在12月,并且也是每一年的大豆進口高峰或者次高峰。
美國大豆或接棒南美大豆
近期由于中國買家對南美大豆的青睞,已使得南美大豆價格逐步攀升,據統計數據顯示,最新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格約為3570元/噸,較前期已經出現明顯的漲幅,同7月6日對美國大豆增加25%關稅開始之時上漲約170元/噸,正是由于增加關稅之后美國大豆到港成本的增加,國內貿易商放棄了美國大豆而采購南美的大豆,南美大豆亦在國內需求數量較大的情況下價格逐漸上漲,并且相關的進口數據顯示,目前的南美大豆到港完稅價格已經和美國大豆不相上下,還很有可能超越美國大豆的價格,加上巴西等大豆出口已經接近尾聲,美國大豆在后期很可能占領市場。據上周美國檢驗報告顯示,兩船美國大豆指定發往中國大陸,出口檢驗量為134.729噸,這是9月中旬以來美國大豆首次裝船發往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后期很可能出現繼續增加的情況。
大豆市場再掀天氣炒作
天氣炒作一直是影響美國大豆的重要因素,今年4月由于中國與美國方面的貿易問題影響一直占據著焦點,進口美國大豆加征25%關稅的消息主導市場,并且在這之前整個2018年美國大豆的生長期并未出現天氣方面的重要影響,不過10月以來美國市場傳出因中西部大豆產區惡劣天氣使得部分地區的大豆收割幾乎停滯,據USDA公布的周度生長報告顯示,截至10月14日當周美國大豆收割率為38%,前一周為32%,去年同期為47%,五年均值為53%。如此緩慢的收割進度使得市場擔憂美國大豆產量將出現下調,降低整個全球大豆的供應數量,從而拉升了CBOT大豆期貨的價格,再加上南美大豆采購已經接近尾聲,從到港成本來看,南美大豆和美國大豆差距不大,畢竟年末需求量較大,后期很可能由南美市場轉為美國市場。若中國購買美國大豆,到時候大豆到港價格很可能繼續上漲,但是除了天氣影響收割進度外,并沒有更為持續的利于CBOT大豆價格上漲的因素出現,近日在沖高后出現緩慢回落。
后期需求下滑但仍較強勁
近期由于國內部分地區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讓不少養殖戶的養殖意愿跌落至冰點,特別是仔豬價格持續下滑,4月底跌破2015年5月前的低位26元/公斤并震蕩運行近半年。現在已經到了第四季度,按照往年的情況來看,第四季度是全年中消耗大豆數量最多的一個季節無疑,就算是養殖戶在上半年由于虧損淘汰了不少母豬,加上因非洲豬瘟疫區對生豬的撲殺及環保壓力的持續,區域間流通受到限制外,后備母豬補欄意愿低,打壓了生豬存欄數量的下行,但畢竟進入冬季之后就迎來了市場的消費旺季,養殖企業以及飼料企業對豆粕的需求增多將會提前幾天備貨,而國內油廠為了滿足一年中較為旺盛的市場需求會加大壓榨數量,屆時對大豆的需求數量會增多,不過小于去年同期需求數量的概率非常大。近日市場有消息稱部分地區對一些外來飼料等能夠傳播非洲豬瘟病毒相關的途徑都可能被禁止,這樣下去本就出現供應缺口再加上流通限制會使得缺口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