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老字號品牌與時俱進,在新經濟浪潮中以傳承為根本,不斷創新發展,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對經濟社會貢獻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也有個別老字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困難、品牌保護不夠、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8月14日,“老字號的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如何推進老字號企業產品、技術、經營創新,如何加強老字號品牌保護、強化老字號技藝工藝傳承等內容,展開深度交流與討論。
老字號要讓年輕人打心眼里喜歡
此次論壇上,來自文化、社科等領域的相關人士帶來的老字號創新分享,令人耳目一新。
“老字號的價值在于其傳承意義。”《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在論壇上分享了團隊創作《國家寶藏》的心路歷程。于蕾認為,老字號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他們的歷史,就是其能夠歷久彌新,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之后,至今仍在群眾的生活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國家寶藏》所做的事情,也是講述歷史,把看起來“塵封”的歷史激活。節目注重吸引年輕觀眾。于蕾指出,讓年輕人打心眼里被吸引,被這個事情激動,這才是傳承的真正價值。這一工作對老字號的創新和發展同樣有借鑒意義。
于蕾認為,“古老的話題,并不一定要用古老的方式呈現”,而是可以用更具生命力的現代方式,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于蕾真切希望,老字號有一天也可以走向世界、走向國際,成為奢侈品、高端品,成為全球品牌。“所有老字號,所有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東西,都有可能在當前時代下產生影響,得到發展。”
如今,以傳統文化為元素的一些文創產品也成了網紅,尤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故宮博物院出品的文創產品。故宮博物院文創事業部陳非分享了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創作經歷。
為什么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越來越火?“元素性、故事性、傳承性、藝術性、知識性、實用性、時間性及功能性,成就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作品。”陳非分享了文創產品的創作歷程。從2014年開始,圍繞故事、文化來做事,沉下心來做調研。于是,才有了故宮錦盒月餅、“酥酥乎乎”糕點禮盒、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這些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陳非介紹,除了研發創新,在經營和推廣方面,故宮博物院也下足了功夫。故宮博物院內共設置了30多個創意店。如冰窖餐廳、神武門西的咖啡廳,故宮淘寶商城也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堅守文化、創新服務、服務大眾”,陳非道出了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老字號歷史的發展之道。
人的傳承是老字號發展之靈魂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劇錦文在論壇中從五方面探討老字號企業如何實現有效傳承。“人的傳承是核心。”在劇錦文看來,企業之所以被冠以“老字號”,就在于實現了代代相傳。老字號的人忠誠于企業,并不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目前,老字號企業人才流失嚴重,年輕人不愿意干。老字號要延續,必須不斷地培養出一批合格的傳承人。過去是家族傳承,現在要重視師徒傳承。
劇錦文表示,在老字號的產品生產線中,還是以手、機混合式為主,占56.1%;純機械化比率僅為18.1%,而純手工作坊式的比率還高達21.5%。因此,規范化、精細化、機械化、自動化,應當成為工藝傳承努力的方向。
在老字號經營模式的傳承與創新上,劇錦文認為,大型知名老字號已經實現了模式創新,重點應關注中小型老字號企業的模式創新。對此,劇錦文建議,中小型老字號企業在集團層面進行一體化經營:一是集中搜集、分析信息,及時捕捉市場變動趨勢;二是集中籌集資金,比如必要時,通過互保獲得貸款,獲得其他投資;三是集中進行技術攻關;四是集中進行市場開拓和品牌推廣,比如在一個招牌下,將不同老字號整合于一個場所經營。集中力量,深度挖掘并推廣各個品牌。
從線下到線上老字號不甘落后
北京市商業聯合會副會長高波在致辭中表示,北京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涌現出了大批馳名中外、流傳至今的商業老字號。僅是經由有關部門認定的老字號企業目前就有190多家。老字號商品和服務品質優良、品牌含金量高,很多都曾是時尚潮流的代名詞,理應成為新時代消費升級的商業領頭羊。
北京市老字號協會副會長馬宇泰致辭表示,隨著消費者物質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渠道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消費從線下逐漸走到了線上。在這個過程中,老字號企業并沒有落后。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字號企業主動升級轉型,特別是在經營模式方面,采用電商經營的老字號大幅提升,老字號上網成為普遍現象。
根據協會每年對老字號企業的統計,采用網絡營銷的企業達到100多家。商務部網站最新消息,目前,北京市共有67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入駐阿里零售平臺,33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入駐京東平臺。經營模式的創新,極大地拓展了老字號的消費群體,為老字號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同仁堂、牛欄山、張一元、紅星、百花等都成為網絡熱銷的品牌。比如,北京稻香村從2014年首次觸網到2018年,平均每年增幅都在80%以上。
老字號是堅持自主創新的典范
長久以來,全國工商聯研究室對民營老字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關注,開展了系列調研走訪和研究工作。在此次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研究室副主任涂文和大家分享了對于老字號傳承與創新的一些想法。
“老字號企業是中國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的先驅和典范。事實上,中國企業從來不缺乏自主創新的基因和熱情,老字號企業就是最好的例證。”涂文介紹說,目前,全國老字號品牌有1000家。回顧歷史,從中國大地上“生長”出來的原生態企業,老字號企業大多都經歷過百年前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時代,禁受過西方資本疾風暴雨般的沖擊,進而頑強生存下來、成長起來的,直至今日。在她看來,老字號之所以能稱“老”,能夠接續傳承下來,自主品牌、自控技術、自創工藝是一個關鍵因素。可以說,老字號就是傳統中國最早一批擁有完全自主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開創老字號的有識之士及其傳承人就是那個時代有實業報國情懷的民營企業家。
老字號鮮明的文化印記,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商業文明的重要內核。對于老字號的發展,涂文建議,一要加快打造老字號特色聚集區。通過集群效應,提高老字號企業和品牌的影響力,通過調查研究,及時了解老字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主動地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實際困難。二要支持老字號企業加強對無形資產的運用、維護。加強老字號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做好老字號商標、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認定工作,鼓勵金融機構為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三要加強對老字號企業的公益性宣傳。深入挖掘附著在其上的企業品牌文化價值,既是對老字號企業及其明星產品的推廣支持,更是對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傳播和弘揚。四要更加注重發揮民營企業家的作用。引導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合理地運用自身優勢與老字號企業合作,促進老字號企業再次煥發新的活力。
北京稻香村董事長兼總經理畢國才在論壇上圍繞老字號的傳承與創新,分享了北京稻香村如何在新經濟浪潮中實現蛻變。
“在現在市場競爭中,老字號的局限與優勢都在‘老’字。一方面,‘老’字與日新月異的時代有著格格不入的一面;另一方面,‘老’字卻又意味著深沉的積淀、悠長雋永。”在畢國才看來,真正想要把老字號延續下去的企業,必須要有工匠精神,這是無論何時都要堅守的。北京稻香村正是憑借工匠精神,幾經沉淀,傳承了上百年。除傳承手工技藝外,北京稻香村緊跟時代步伐前進,還不斷挖掘傳統食品文化。如恢復了“京八件”“狀元餅”“巧果”“重陽花糕”“五毒餅”等多種消失多年的傳統食品。
畢國才認為,北京稻香村傳承和發展,得益于三大源動力。一是創新文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經營模式要不斷調整,這樣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二是承載傳統飲食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用食品的形式傳承并加以改良。例如,北京稻香村的子品牌“稻田日記”推出了“中國風”糕點,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三是用優質的品質和誠信的經營打造好產品。北京稻香村近年來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做充滿活力的老字號品牌。“當下,北京稻香村與萬千企業一樣,正面臨著來自市場的全新洗禮和考驗。作為老字號企業,更要有情懷、有文化、有堅守、有創新,才能守護好金字招牌。”畢國才如是認為。
老字號和非遺產品逾七成消費者是80后
本次論壇設置了圓桌對話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負責人王金銘、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孫鵬、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白森森、北京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旭、京東干貨食品部總經理劉利振、吳裕泰高級總監孟曉虹等人,圍繞如何推進老字號企業創新,進一步發揚光大老字號傳統優秀文化,促進老字號創造更多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展開討論。
在對話中,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提出了文化創新的AIDA模式,即引起注意、誘發興趣、產生渴望,最后轉化為具體行為。
楊越明談到,經常說老字號是“三老”,其實還有“四老”——老牌子、老做派、老產品、老顧客。這“四老”合起來是一個后仰式的姿態。但在新時代,老字號應該以前傾式的姿態,走向消費者。分析相關數據發現,所有老字號和非遺的消費者中,39%是80后,32%是90后,00后占比不多,約占到2%-3%,也就是說,老字號和非遺產品七成以上的消費者是80后的年輕人。這代表著老字號發展的希望。“有感覺、有品味、有體驗感,老字號就有它的未來。”楊越明如是說。
人民網總編輯羅華在高峰論壇上表示,人民網對老字號的傳承和創新給予了極大關注。未來,人民網還將充分發揮主流權威媒體影響力,繼續加大報道力度,宣傳老字號、鼓舞老字號、推動老字號,讓廣大受眾更好地認識老字號、理解老字號、喜歡老字號,讓老字號體現出的文化自信發揚光大。